一、學院曆史沿革與發展現狀
77779193永利官网于2010年9月由原紡織與材料學院分立,是學校成功更名為77779193永利官网後,為貫徹科學發展戰略,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,緊密結合我校“現代紡織、大紡織、超紡織”發展理念,對原紡織與材料學院進行調整的戰略性舉措。
學院擁有“材料科學與工程”湖北省一級學科和“材料科學與工程”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,學院開設的4個本科專業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、複合材料與工程、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化學。學院擁有“紡織新材料及其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”、“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”、湖北省“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”重點實驗室,設有高分子材料研究所、複合材料研究所、纖維材料研究所、能源材料研究所、生物醫用材料研究所等研究機構,擁有各類大型精密儀器及設備達1000餘台套。
學院擁有一批治學嚴謹、科研成果豐碩的專家教授和具有國際視野、業務能力突出的中青年骨幹教師。近幾年來,學院以“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”和“教育部重點實驗室”等科研平台為依托,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、國家863計劃項目、973前期預研基金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60餘項,科研經費累計超3000餘萬元。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,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,湖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,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2項;多數成果在企業得到應用,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。建院以來,學院教師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00餘篇,其中被SCI/EI收錄300餘篇。
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800餘人,研究生60餘人,近幾年就業簽約率保持在90%以上。目前學院教學規模不斷壯大,科研實力不斷提升,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,正在向教學科研型學院全面推進。
二、改革舉措與工作成效
學院自組建以來,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,以立德樹人為根本,以“一切為了學生”為中心,學院領導班子堅持問題為導向,圍繞學院發展建設的重點工作,确立了把學院建設成國内一流的教學科研型學院的建設發展目标,不斷凝練學科優勢,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,着力提升學生專業素質,力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,為推動學校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和精神動力。
(一)以專業認證為抓手,凝練學科方向,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,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。
1、學院組織開展多輪次“高分子材料與工程”本科專業認證的研讨和實施工作,“高分子材料與工程”專業的專業認證申請獲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受理。目前,學院正在全力以赴迎接專業組到校。
2、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各類教學研究,2014-2016年期間,學院獲批國家級、省級、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分别達到8項、12項、21項;申報獲批了20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和28項校級課程建設項目,教學研究成果斐然。2017年,學院申報獲批校級教研項目2項,獲得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;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,獲得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,獲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2項。
3、鼓勵并指導本科生參與各類課外科技競賽,進行發明創造。2017年,學院指導本科生獲得省級二等獎1名,三等獎2名,獲得2項專利,發表論文10篇,其中5篇被SCI收錄,2項校級大創項目立項。

(二)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,學院科學研究再上新台階
1、學院科研成果斐然,四年來共實現科研經費到賬2400餘萬,其中橫向600餘萬、縱向1800餘萬;國家級項目立項20項,發表高水平論文(sci)180餘篇,其中T2類論文27篇,發明專利授權100餘項。
2、2016年4月由全國新型材料産業發展聯盟主辦,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協會聯合我校舉辦的2016中國環氧樹脂産業發展論壇在我校隆重召開。2016年12月,我校尼龍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,該中心是國内高校建立的第一個尼龍類工程中心,填補了國内高校專業研究尼龍技術的空白。

3、邀請了羅治平、樸龍海、劉天西、解孝林、劉天西、王均、劉文廣等海内外高校知名專家、教授、企業負責人來學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,承辦了2017纖維新材料與聚合物創新發展研讨會,加強了學院教師與國内外知名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。

4、2017年,我院教授王桦、王羅新科研團隊的《一種聚苯硫醚複合濾料的制備方法》發明專利以1000萬元的價格進行了轉讓。

(三)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,實現人才驅動發展改革
1、2015年,陶詠真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頒發的“紡織之光”獎教金和2015中國生物材料大會“青年學者獎”,王棟獲評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頒發的“2015中國紡織青年科技獎”,并被湖北省評為湖北省優秀歸國人才。

2016年,材料學院執行院長王棟榮獲“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”,他是本年度紡織領域唯一入選人員,也是湖北省省屬高校中唯一入選者。
2017年,王棟教授獲評全國紡織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。

2、四年來,學院全職引進省内外985、211院校優秀畢業博士高校博士17人,新增陽光學者5人,學院師資結構更趨合理,師資隊伍建設得到極大的提高。
3、依托我校申報的法國蒙彼利埃大學Jean Martinez教授入選2017 年度高端外國專家項目(文教類)資助計劃。
(四)發揮學科專業優勢,狠抓學風建設,創新人才培養模式,提高學生科研水平
1、學院堅持以考研為抓手帶動學風建設,将考研率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标之一。積極組織有經驗的專業教師開展專業輔導,從目标指導、方法指導和内容輔導三方面對學生開展考研指導。連續3年,學院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均在30%以上,位居全校前列。
2、我院曆來重視對大學生創新精神、創造能力的培養,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,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,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提高,獲得整體發展。
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“挑戰杯”競賽和校内外其他課外科技成果申報、交流和競賽等并獲得多項獎項。近三年,學院學生發表SCI等高水平文章30餘篇。
我院學生廖小鳳喜獲2015年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;我院龔玉嬌、廖曉鳳、羅正遠、劉藝等四位同學獲得了2016年度該項目的一等獎,葉姗和陳峥嵘兩位同學獲得了二等獎。
(五)牢基礎,補短闆,找準學院思政工作的着力點
學院不斷牢固樹立“四個意識”,築牢政治基礎,不斷增強“四個自信”,築牢思想基礎,補齊“教育者先受教育”、補齊“時效性和針對性”、補齊“學院管理”的短闆。強化骨幹隊伍責任擔當,着力發揮表率作用;盯住課堂、論壇、網絡,着力增強陣地意識;圍繞工程專業認證,着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;直面教職工最關心、最實際的問題,着力提升工作實效。
同時,學院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,注重聯系學生思想實際,有針對性地回答一些綜合性、深層次的理論和認識問題;積極引導教師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學、以德施教;始終堅持把政治可靠作為教師選聘的首要标準。
材料學院師生勇于擔當、創新實踐,積極争取多方支持,堅持從嚴治黨與突出思想政治建設相結合,堅持黨的工作和業務工作同發展,堅持立德樹人與全面發展相結合,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和“雙一流”建設,穩步推動了人才培養、師資隊伍、科學研究等中心工作,強化了學院師生在新時代譜寫思政工作新篇章的行動自覺,為推動學校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和精神動力。